专业实盘配资杠杆 广东省政协委员景广军:深化“人工智能+制造”融合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代表委员“金点子”
发布日期:2025-01-18 22:17 点击次数:1591月14日起,广东进入两会时间,代表委员们聚焦新质生产力、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等关键词积极建言献策。《南方》杂志记者在现场采访一批代表委员,看看他们带来哪些发展“金点子”。
目前,广东省工业规模约占全国1/8,拥有全部31个制造业大类,约160种工业产品产量居全国第一。2023年,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的总产值近1800 亿元,同比增长约18%,预计2024年达2500亿元。
今年省两会期间,省政协委员,广州工控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景广军在提案中指出,广东人工智能创新和制造业分别在全国领先,但是人工智能在制造业的渗透率远低于金融、传媒、文旅、政务、交通等领域。广东作为人工智能创新高地和制造业大省,促进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提升“人工智能+制造”渗透率,是广东制造业当家的应有之意。
广东“人工智能+制造”面临专业人才不足等难题
景广军指出,当前广东省“人工智能+制造”发展还面临如下问题:
一是“人工智能+制造”专业人才不足。60%的制造业企业对人工智能认知不清晰,74%的制造业企业缺乏相关技术技能,问题主要体现在人才短缺,特别是既懂专业又懂人工智能的人才。仅有9%的制造企业为员工提供人工智能的相关培训,行业知识积累与人工智能工程化能力难以有效结合。此外,制造业对人工智能人才吸引力不足,广东省制造业工资水平中位数为6.67万元,远低于人工智能行业的18.77万元。
二是制造业高质量数据供给不足,高价值垂类大模型应用渗透率低。广东省拥有全部31个制造业大类,每年产生海量数据,但有价值的人工智能数据缺乏积累。一是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数字化转型尚未完成,整体缺乏高质量的数据,特别是可供人工智能模型训练的数据集;二是制造业场景高度碎片化,数据流通困难;三是企业的核心数据、关键生产数据基本处于“数据不出厂”的状态。受制于行业数据的差异以及高质量数据的欠缺,全国仅有不足6%的制造业企业在试点应用垂类大模型。
三是“人工智能+制造”应用点状开花,未在细分产业聚力成“链”。“制造业数字化是万亿级的市场,但其实是一万个亿级市场的组合”。同样,人工智能在制造业的落地应用面临诸多细分产业。制造业垂类模型需要细分产业上下游数据的聚合,但目前细分产业缺乏开放协同,企业各自为战,以“点”带“链”能力和动力不足。单体企业往往受资金、数据、场景、科研能力的制约,难以独立支撑具有行业价值的人工智能应用落地与推广。此外,拥有数据最多的制造业国企等人工智能场景开发还处于发展初期,未能充分发挥广东省国家级人工智能科研平台和算力平台等的联动效应。
加大力度深化“人工智能+制造”融合发展
为深化“人工智能+制造”融合发展,景广军建议:
一是发挥自主创新机制体制优势,引育人才助力先进制造业。广东省集聚了近25万人工智能研发人才,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7个,已建立14个人工智能相关的博士学位授权点和3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议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和制造业企业共建“人工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和人才双向流动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制造业企业建立首席人工智能官制度,设立人工智能发展基金,引入人工智能领军人才,组建人工智能团队,系统规划和实施企业人工智能方案,统筹“人工智能+制造”全流程。
二是以产业链视角发展人工智能应用,聚焦产业找共性。建议围绕制造业细分产业上下游“业务串联性、数据流通性、场景指向性”的特点,以产业链为主体挖掘高价值共性场景,推动数据扩容、提质、流通,打造细分产业的人工智能应用,实现产业链协同发展。建议聚焦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智能家电、智能机器人等广东省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人工智能+细分产业”行动,支持制造业数据积累和数据合成,制定细分产业人工智能数据标准和规范,打造高质量数据集、知识库和工具集,增强细分产业垂类模型应用的泛化能力。
三是打造细分产业人工智能赋能平台,创新模式促发展。建议打造制造业细分产业人工智能创新联合体,以产业链链主为核心,牵头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所、基础技术提供商等单位,汇聚资本、人才、技术、数据、算力等人工智能要素,有组织、有方法、有目标地推动产业链人工智能场景共创、技术攻关与应用落地。如广州工控集团与鹏城实验室等联合开展工业智能应用合作。鼓励细分产业创新联合体组建人工智能科技公司,承接和深耕产业链的场景、数据、资源,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体内研发,体外辐射”,形成产业赋能能力。
《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南方+记者|史成雷 温柔
【本文责编】郭芳
【频道编辑】周丽娜 林琳
【文字校对】华成民
【值班主编】刘龙飞 郭芳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党建频道
专业实盘配资杠杆